關羽敗走麥城被斬殺,一直以來都是眾多蜀國迷心中的痛,而對于關羽的死,許多人都為此背鍋,為什么要這樣說呢?小說《三國演義》里說,是呂蒙執意要殺關羽;而一批堅信正史的人,卻認為是孫權執意要殺關羽。
那么這兩種說法,究竟哪一種最正確呢?首先我們先否定小說《三國演義》,《三國演義》里所說都不能相信,我們不能把小說當作歷史。那么就只有一種可能,即孫權下令斬殺的關羽。
既然是孫權下令斬殺的關羽,為何又說關羽死的太窩囊了呢?
一、孫權為什么要殺關羽?
提起孫權為什么要殺關羽,可能很多人都能脫口而出,只是因為關羽的那句:“虎女安肯嫁犬子?”當時孫權派人向關羽提親,關羽非但拒絕,還罵了這樣一句話。
這句話來源于《三國演義》,不可信;但在正史中,關羽還真就辱罵了使者,也同樣惹得孫權大怒,這是不爭的事實。
《三國志---關張馬黃趙》:先是,權遣使為子索羽女,羽罵辱其使,不許婚,權大怒。
其實孫權這種做法,也并不是想要巴結關羽,而是江東對關羽使用的驕兵之計;
魯肅掌權時,一直主張孫劉聯盟;等到呂蒙掌權時,雖說表面上與關羽交好,實際上呂蒙與周瑜一樣,都是江東的鷹派,想要以武力占領荊州;后來呂蒙詐病,陸遜暫時接替呂蒙的位置時,仍繼續給關羽下迷魂藥。
因此,陸遜剛到陸口,就給關羽寫了一封信,信中的內容全是在拍關羽的馬屁。如此一來,江東君臣三人的連番示弱,愈發讓關羽覺得孫權乃江東鼠輩,這才導致了關羽的大意。
而孫權為何要殺關羽,史料中也說的很清楚:“權欲活羽以敵劉、曹,左右曰:“狼子不可養,后必為害。曹公不即除之,自取大患,乃議徙都。今豈可生!”乃斬之。”
事實證明,孫權之所以殺關羽,不是因為他怨恨關羽,而是有了曹操的前車之鑒。
二、死的太窩囊了
“權欲活羽以敵劉、曹,左右曰:“狼子不可養,后必為害。曹公不即除之,自取大患,乃議徙都。今豈可生!”乃斬之。”
這句史料來源于《裴松之注三國志引蜀記》,蜀記自然就是蜀國人所寫的,真實性有待商榷,但裴松之卻認為,“權欲活羽以敵劉、曹”這句話是謠言而已。
因為裴松之在后面又說道:“臣松之按吳書:孫權遣將潘璋逆斷羽走路,羽至即斬,且臨沮去江陵二三百里,豈容不時殺羽,方議其生死乎?又云“權欲活羽以敵劉、曹”,此之不然,可以絕智者之口。”
在裴松之看來,孫權本就想斬殺關羽,至于那句“權欲活羽以敵劉、曹”,完全就是蜀中的謠言罷了,正所謂謠言止于智者,這才有了那句“此之不然,可以絕智者之口。”
可為什么說關羽死的太窩囊了呢?你看看關羽死在了誰的手里!
前文中說了,孫權派遣潘璋前去阻擊關羽,但殺掉關羽父子的卻不是潘璋,而是潘璋的一個部下,名叫馬忠。
這位馬忠可以說就是一位無名之輩,想關羽可是堂堂的蜀國二把手人物,最后卻死在了一位無名鼠輩的手里,實在是太窩囊了。
其實孫權大可不必斬殺關羽,當時他想要的荊州已經到手,殺掉關羽只能是弊大于利;孫權事后可能也有后悔,因此便將關羽的頭顱送給曹操,又將關羽的身軀好生安葬,意思就是告訴劉備與曹操,斬殺關羽是他們兩家的事,并不是他孫權一意孤行。